人物类纪念馆近些年在我国各地越来越受到重视,地方名人是地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以他们为主题的博物馆是各地区博物馆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但如何把这类博物馆做好、做亲民却一直是一大难题。由此,这一期的“港博论坛”我们特别邀请了首都博物馆陈列艺术部原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博物馆学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程旭副研究员为大家分享有关人物..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鲁迅先生大力倡导新兴木刻,这些新兴木刻不仅在反对国民党统治、反日本侵略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在新中国建设中鼓舞劳动者奋进。为纪念鲁迅先生对于中国版画之贡献,展示众多版画家的革命精神,“革命的新艺术——上海鲁迅纪念馆藏革命版画展”正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展出。由此,10月13日下午 “港博论坛”第94期特别邀请到上海鲁迅..
在战国至汉初的考古发现中,常有一种拱桥形的铜片制小件出土,因形似玉璜,有研究者称其为“璜形饰”。9月23日下午“港博论坛”第93期邀请到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孟洲为我们讲解了四川盆地战国至西汉初期墓葬中出土的铜璜形饰的奥秘。讲座开始首先强调了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情况,认为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同时在先秦时期的文化面貌上也相对独..
“港口与影像”是于2016年发起,通过委任艺术家展开摄影和相关媒介的实践,来探索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港口地区发展的现实环境,以及港城空间关系下衍生出的不同议题的一项计划,其展览项目的第三期“口岸的回响”正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展出中。8月26日晚的“港博论坛”第92期邀请到该展览的策展人何伊宁,以“港口、影像与历史的回响”为主题,围绕&ld..
8月14日,中国港口博物馆第91期港博讲坛邀请到港博新特展“港口与影像III”的参展艺术家之一的程新皓博士,做题为《技术与地方之间:滇越铁路与云南行旅经验的变迁》的讲座,讲述他的创作初衷、经历感悟以及他对滇越铁路与云南行旅经验的理解,进而表达他对内陆腹地与港口海洋相互形塑的认识。逾1.5万人在直播间收看了讲座。滇越铁路是一条连接中国云南内地山区和越南港口海防港的铁路,它..
郑家湖墓地位于湖北省云梦县城关镇,楚王城城址的东南郊,2020年以来,发掘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墓葬共300余座,出土大量有研究价值的随葬品,2022年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7月22日下午,“港博论坛”第90期邀请到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罗运兵带来《一统之途:湖北云梦郑家湖考古新发现》讲座,为大家揭开郑家湖墓地的神秘面纱。罗院长从发掘项目的..
6月12日,“港博论坛”第89期邀请到良渚遗址考古、保护、申遗和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副主任蒋卫东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一场《革面与豹变——良渚遗址保护申遗历程》的精彩讲座,逾2万名观众通过直播间收看了本次讲座。讲座伊始,蒋卫东老师由“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出处:《易经》)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点明讲座将从考古发掘..
4月25日下午,港博论坛第87期邀请到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教师孙学钧博士为我们带来中国当代陶艺发展史专题讲座《中国当代陶艺漫谈》。此次讲座分为三个章节:(一)中国当代陶艺的缘起;(二)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三)中国当代陶艺的中兴。孙教授从艺术家群体和艺术家在艺术上探索的成果出发,以港博「明州问陶」展览的艺术品为重点解读对象,为我们梳理当代陶艺这门造型艺术在我国40余年的发展历史脉络。姚..
3月28日下午,港博论坛第86期邀请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研究员带来专题讲座《当我们谈论“宋韵”在谈论什么?》。线上共有1.1万听众聆听了此次讲座。在讲座的第一部分,郑所依据从事浙江宋元考古和南宋历史研究的经历,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阐述他对宋代历史文化资源和“宋韵文化”的理解。其中包括:以岳飞、文天祥为代表的浩然正气的爱国主义;以范仲淹、张载、苏东..
大年初五迎财神,大年初五讲年俗,中国港口博物馆港博讲坛第85期邀请到上海大学讲师民俗学博士方云女士以“岁时:中国节日遗产的文化精神与内涵“为题,以全国各地”过大年“的多样民俗实例,诠释中国人民过春节的文化真谛。逾万名观众在云端共享这一场文化大餐,过了个”民俗文化”年。首先,方老师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春节的“通过仪式”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