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岗碶
东岗碶位于北仑区小港街道东岗碶村东岗碶自然村北侧。西北、东南向跨小浃江,占地82平方米。全长28米,13孔,每孔孔距2.1米,宽2.8米。以三石柱并列为墩,西南侧呈分水形,条石为梁,每孔安闸,双重石门,上游砌左右翼墙。
《宁波府帖文节略》载:“东岗碶……横截江流,内蓄淡水,外阻咸潮,鄞定丰邑,田地全赖,蓄泄灌溉,为得甚溥”。 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建东岗老碶,5孔,灌溉农田1.3万余亩。万历年间,在东岗老碶西百步处,筑8孔东岗新碶。万历三十一年(1603),增筑新碶为13孔。现存东岗碶系清康熙二年(1663)重建。清嘉庆十三年(1808)三月,下游燕山碶建成后,东岗碶成为交通桥,现仍保留有碶桥的特点。 2022年完成碶闸周边环境提升工程。
燕山碶
燕山碶又称堰山碶,位于北仑区小港街道长山村前头洋自然村。西北、东南向横跨小浃江,占地约67平方米。全长26米,13孔,每孔孔距2米,宽2.6米。攻山凿岩为基,仿东岗碶式,以三石柱并列为墩,条石为梁,每孔安闸,上游方向呈分水形,旁立小堰,北筑浃水塘10余丈,以固碶身。自东岗碶至燕山碶10余里,江道变为内河,两岸斥卤皆成沃土。
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清嘉庆十二年(1807)七月始建,次年三月竣工。嘉庆二十二年(1817),下游义成碶建成后,燕山碶成为交通桥。2004年桥面新增一层钢筋混凝土,用钢砼结构修复西北侧缺损的一块条石栏板,并在东北侧增建钢砼结构桥栏。碶桥的两侧设有望柱和石栏板,桥墩采用长条块石并联,西侧设有闸门榫口,桥面现为后浇水泥桥面。
义成碶
义成碶位于北仑区戚家山街道蔚斗社区龙头山东麓。西北、东南向横跨小浃江,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全长32米,宽5.3米,15孔,孔距1.4~1.9米。以岩为基,以石柱并列为墩,上游两岸石砌引堤。碶桥柱上镌联云:“三邑通其水,五乡碶、东冈碶、蝘山碶,至此独障狂澜;万灶乐为农,灵岩乡、泰邱乡、清泉乡,惜不共沾美利”。 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清嘉庆二十年(1815)始建,嘉庆二十二年(1817)建成。自发起至竣工,皆出于“义”字,故名。1937年、1962年先后加宽。1968年浃水大闸建成后,仍保留作为第二道防线。1979年改为交通桥。
义成碶是北仑区内的一座重要水利设施,它的建造体现了古代宁波沿海民众为拒咸泄洪的智慧。义成碶的建造不仅考虑了水利功能,即蓄淡御咸,以保障农田的灌溉需求,同时还兼顾了军事防御的功能,防止倭寇的侵袭。这种设计在一座设施上实现了双重目的,既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又增强了地区的防御能力。义成碶的历史悠久,其建造背景和功能反映了古代宁波地区在面对自然环境和外部威胁时的应对策略,同时也展现了当地人民对于平安和丰收的祈愿。
浃水大闸
浃水大闸位于北仑区戚家山街道蔚斗社区北侧小浃江口,出水口60米处即为甬江口主航道。该大闸利用笠山东北坡有利地形开凿闸基,使闸身屹立基岩上。东北、西南向横跨小浃江,占地2100平方米,设闸门10孔,每孔净宽2.5米。以块石水泥浆砌为墩,闸墩顶部为半圆形、钢砼结构拱圈。闸门上部是10台螺旋杆机械启闭工作机房,南北二侧均建有工作桥。闸底高程0.29米,排洪流量143立方米/秒,目前仍担负着鄞东南小浃江水系35万亩农田的排涝任务。据《镇海县志》记载,浃水大闸于1966年11月筹建开工,1968年8月竣工。浃水大闸格局规整,总体保存完好,是北仑区典型的20世纪60年代碶闸之一,对于研究浙东地区碶闸建筑的设计布局、营造工艺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与科学价值。
小浃江碶闸群由东岗碶、燕山碶、义成碶、浃水大闸组成。义成碶在1993年8月被北仑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点,2009年6月被北仑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