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岙山徐桴旧居,位于北仑大碶街道东岙山村东岙自然村姚家东南侧,建于民国时期,由大门、正厅、后厅、偏房及天井、花园、荷花池等组成,总占地面积2259m2,保留建筑面积566.5m2。是一处比较典型的民国早期近代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
中间主入口大门,采用两侧欧式立柱承托拱券形,宽1.99m,高3.18m,大门上方设匾额,卷草花纹,富有西洋古典建筑艺术的立体效果。大门围墙,高4.731m,墙面有4根欧式罗马柱,底座高1.13m,柱宽70CM,柱总高度同围墙,均为高4.731m,柱顶端施以立帖、堆塑装饰罗马式线脚。进大门,通过石板小道,间隔一片竹林,正对主体建筑正厅。小道采用老石板铺装,质朴而典雅。小道中间设有一六角铁亭,宽度为3.17M,由铁件铸造,是当时民国旧物。
正厅,为近代西洋风格,三开间二层楼房,面阔13.33m,进深11.69m。一层走廊阶沿及地面均为老水磨石地坪,室内为长木地板,均宽约12cm。木廊柱采用抹角方形,规格为150cmx150cm;柱础石,采用青石制作,也是抹角方形,规格为180cmx180cmx140cm。一层设走廊,檐柱以牛腿承托檐檩,廊内设卷棚轩顶,是传统做法,望砖做轩顶,月梁为素面,较为简练、大方。室内分隔用板壁分隔,中间明间为客厅会客之处,后室设楼梯上二层。楼梯采用木制,栏杆用西式车木件,立柱、栏杆、扶手均为罗马纹线脚,较为考究。二层地面长木地板,均宽约12cm,正立面以车木栏杆内衬板壁,扶手上部做格扇窗,窗采用西式菱形花格,内装透明玻璃。一层、二层门窗基本以木框、大块玻璃为主,使房间更加明亮。建筑屋架采用西式人字形木梁架,柱与砖墙承重相结合,二层后檐有过道通后厅平台。屋面采用类似歇山四坡顶,小青瓦屋面。
后厅,为砖混结构,三间一层,屋顶为混凝土浇筑平台,连接正厅二层。背面靠围墙。面阔10.64m,进深5.37m,层高3.36m,地面为老水泥地坪。正厅北侧应有偏房建筑,现残留地基及地坪,地面建筑已经损毁无存。偏房,为砖混结构,三间一层,屋顶为平台,背面靠围墙。管理房,为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二开间一层,屋面为小青瓦坡屋顶,穿斗式5柱5檩。花园内现保留老荷花水池及大面积菜地。荷花水池,长9.86m,宽6.82m,池壁用块石砌筑,四周水泥栏杆围合。
徐桴(1882~1958),字圣禅,自号北峙塔主人,小港顾家桥村人。同盟会员,曾任黄埔军校秘书及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需署长等职,后主要从事金融等事业。去台湾后,任台北市宁波同乡会名誉理事长。徐桴在家乡捐助过枫林小学和庄市同义医院,做过灾年施粥等善事,曾著有《镇海塔峙圃藏琴录》。
东岙山徐桴旧居是北仑区民国早期近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对于研究徐桴生平,以及宁波帮历史、研究近代民国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遗存,是展示和传播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旧居于2012年、2024年实施修缮工程,2015年2月11日被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