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博资讯| 活动预告| 通知公告
讲坛回顾:中国轮船航运发展的演变及其现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5-07-16 15:46:57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从明代郑和宝船的辉煌到清末列强冲击,传统木帆船航运逐渐衰落,洋务运动兴办船厂、师夷长技,推动中国轮船业在惊涛骇浪中艰难起步,踏上近代化转型自强之路。7月15日上午,第129期“港博讲坛”邀请到中国航海学会航海科普大使、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董浩云航运博物馆执行馆长刘岸冰带来《传统到近代:中国轮船航运发展演变与国际格局》讲座,与大家一同追溯了我国轮船航运业百年来所经历的波澜壮阔。

11.jpg

  讲座首先点明了中国古代传统木帆船业衰落的原因。明初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代表了中国木帆船时代的最高水平,但由于明代中后期实行海禁,禁止建造大型海船,明初宝船和战船的造船技术资料失传,明代高超的造船技术没有传承至清代。与此同时,西方海洋帆船在航海技术、船舶性能、风帆装置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中西海洋木帆船性能差距逐渐拉开。到了近代,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上失利,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航权尽失,洋船入室给中国木帆船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同时清政府降低来华洋船的各项税收,却加重国内商船税收,最终导致中国海船运输无利可图,被迫歇业。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开始发端。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由明轮推进的蒸汽船之后,人类开始了用机器推进代替人力推进船舶的新时代。林则徐、丁拱辰等人在1841年左右便试图将轮船制造技术引入中国。到了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最终成功自行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之后曾国藩认识到用手工建造轮船的艰难,决定要建立要一座“西式机器工厂”,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1868年8月,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艘自制的机器动力兵轮——“恬吉”号,并于1869至1870年间,陆续建造了“操江”“测海”“威靖”三艘木壳暗轮兵船,这些轮船标志着中国工业和军事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2.jpg

  江南制造总局并非轮船制造的专门工厂,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左宗棠,在1866年创办了近代第一座专门建造轮船的专业工厂——福建船政局,福建船政自创办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共计建造了33艘商轮船,是晚晴时期中国近代船舶和舰艇工业的基地。但到了1907年,由于无造船任务,最终停办。福建船政的衰落是中国近代造船史上的最大悲剧,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起步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依托这项“母工业”,终于使东方睡狮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最初步伐,这是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伟大转变。

  此外,晚清的造船业在1905年绽放出最后的生机,造船业务正式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划分出来,正式成立江南船坞。生产经营体制的改变,给江南船坞带来生机,其修船业务日益发展,生产技术水平有所提高,经营效益十分可观,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讲座最后总结出三点晚清中国轮船航运对当代的启示。首先轮船航运发展中孕育出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等,为现代轮船航运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现代轮船航业应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精神,激励从业者为实现航运强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航运文化品牌。其次,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现代轮船航运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建立适应市场规律、充满活力的现代企业制度。最后,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发展始终与世界紧密相连。主动融入世界,拥抱世界,开展交流合作,才能实现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