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是第21个中国航海日,也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昨日,2025年全国航海科普季启动仪式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举行,启动仪式上,中国港口博物馆被命名为2025中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冯毅馆长被聘为2025年中国航海学会航海科普大使。
港口与航海科普促成专业融合
港口是航海活动的重要基地,航海是港口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港口博物馆围绕港口与航海主题,通过港口与航海科普的专业融合,在科普内容、活动形式、团队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港口与航海紧密结合,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历史、地理、科学、文化等多学科的交融,有效提升航海科普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港博始终以“参与式”博物馆建设为理念,深耕科普教育、科学文化传播,先后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入选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入选首批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获评宁波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多项省市级以上荣誉称号,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表现突出单位。
航海藏品及展示体系渐成规模
中国港口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5000余件,专业书籍资料12000余册,已成为国内收藏、展示港口航海主题文物和历史资料的重要机构。依托六个固定陈列和一个临展厅,构成以“港通天下”中国港口历史陈列、“创新之路”现代港口知识陈列、“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为主体,以港口科学探索馆、数字海洋体验馆为补充的基本陈列体系。其中港口科学探索馆围绕航海航运、港口科技、海洋地理等主题,设计包括港口装卸、浪涌体验、水下机器人等26个相关展项,以高科技手段,使青少年观众多视角体验和领悟港口及海洋知识。
为更好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港博举办“浙海扬帆:宋元浙江与海上丝路”“向海而生:古罗马海港的传说”“神奇宝贝:海贝家族的故事”等80余期临特展,“海丝与港城”系列、“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系列、“港口航海科技与发展成就”系列等,形成体系化发展,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好评,也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业余生活。
港口文化与“热点追踪”带来航海科普新体验
中国港口博物馆紧跟社会热点和文化趋势,不断丰富和完善科普活动品牌矩阵,使港博的科普服务体系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港博讲坛”“我与港博同成长”“流动博物馆”“探古寻幽”等科普活动品牌的基础上,港博不断创新活动形式,迭代更新科普品牌。2025年,港博在“即刻更新”港口生活周活动中延续航海科普文化艺术生活交互体验,巩固了“港口生活周”这一品牌模式。
结合全国科普日、科普周、“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航海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推广活动。如2024年举办了“宋元时期的航海与造船技术”“殷墟青铜器发现与研究”等“港博讲坛”系列讲座,以及“水下循迹”“港博里的科普”等系列青少年科普活动,不仅提升了科普活动的时效性,也增强了公众的参与度。
探索和实践全新的社会教育模式,借由万物之道来寻找一条重回中国文化的原生路径,复苏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体认,以“竹”“茶”“瓷”“舟”等海丝重要载体打造“万物启蒙”通识研学营。
此外,港博创新“文博+教育”模式,与学校联合策展、展演,将水下考古等热点文化主题融入校园,形成了馆校共建的新模型。结合馆藏资源出版《古船与航行的秘密》科普绘本、《万物启蒙·盐》科普读物、《深海星辰》科普科幻小说等出版物。 引进“魔墙”展示系统、AI小集服务系统、“港口奇遇记”数智研学等智技项目,支持观众和展品、展览直接互动,使观众深度了解科普内涵。
通过这种追热点、丰盈科普矩阵的方式,港博不仅提升了科普活动的吸引力,也进一步拓展了科普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公众了解港口文化、海洋知识的重要窗口。
航海科普与海内外“声音”交织出多元化“朋友圈”
中国港口博物馆发挥主题与文化集聚优势,长年推动开展各类交流活动,拓展自身“朋友圈”,逐步构建成为一个集学术、文化、技术、智力等方面的交流、教育、传播平台。
港博邀请了美、法、日、澳等多国知名海洋、港口文化专家学者来馆讲学、办展,使公众能够直观把握国际海洋、港口文化潮流动向。建立与香港、内地等三十余家博物馆的交流互展机制,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文化历史“大餐”。提升与河海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学术交流层次,为我馆科研学术人员与高校师生搭建共建教育科研与实习基地,为学术与技术的交流互动提供新的渠道。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等6家博物馆联合开展“海丝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发完成“古船与航行的秘密”“实现远航的技术百科”“‘海丝’中的中国陶瓷”等主题课程。
中国港口博物馆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合作,挂牌成立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北仑站,常设《水下考古在中国》陈列,举办两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汇聚英国、德国、俄罗斯、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及国内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探讨水下考古、古船研究、“海丝”研究,编著《“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图录》入选“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
今后,中国港口博物馆将继续以展览为载体,以教育为使命,不断创新工作形式,深化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尊重,培养观众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辐射更广泛区域与人群,让海洋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