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博资讯| 活动预告| 通知公告
宋元时期宁波对外交流如何?要从这座建筑说起
发布时间:2024-03-19 15:51:09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宋元时期,江南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江南传统的木构建筑技术对构建当时中国主流的建筑体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东亚区域建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助力。来自日本等地的僧侣,不仅学习佛教文化,同时也学习佛教建筑技艺并带回国内,深刻影响了其本土建筑的发展。宁波的保国寺是目前中国唯一保存宋式寺院格局的活标本,从结构体系、构件形制、建筑装饰等多处都与日本现存重要寺院有着密切的关系。3月17日下午,“港博论坛”第112期邀请到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副院长、宁波市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理事徐学敏,带来《保国寺北宋大殿价值解读——兼论宋元时期中国浙东地区与日本的建筑文化交流》讲座,从中国建筑史及“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两个维度为大家解读保国寺大殿的价值。

  讲座分为两部分内容,前半部分介绍保国寺北宋大殿的基本情况与价值,后半部分讲解宋元时期中国浙东地区与日本的建筑文化的交流。

11.jpg

  保国寺位于宁波西北的灵山山岙,原创于东汉,经唐重建后改名保国寺。历经兴衰,现存建筑在中轴线上自南而北有山门、经幢、天王殿、大殿、观音殿、藏经楼,两侧有钟、鼓楼和附属建筑。建国后,保国寺古建筑群的遗产价值被发现,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项目预备申报世界遗产。其中保国寺遗产保护的最核心内容是始建于北宋的大殿。

  保国寺大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相符六年(1013年),宋代的保国寺古建筑群的规制采用了对后世具有极大影响的“五山十刹”中“山门朝佛殿”的布局,在中轴线上依次布置山门、法堂,且依山势逐步抬高,并在两侧辅之朝元阁、祖堂、方丈殿、观堂等建筑。现存保国寺大殿建筑可通过史料记载、维修时发现的构建上的题记、碑记拓片等证据证明其为北宋遗迹,但在清康熙年间经历过大修。宋时保国寺大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采用我国南方地区流行的三开间厅堂式构架,清代的重修对于大殿的面貌改变很大,使大殿外观一改宋式建筑的原貌,而成为一般江南常见清代佛殿形象。

  保国寺北宋大殿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首先其改写了长江以南地区基本不存在宋代建筑遗存的认知;其次保国寺大殿可以作为印证《营造法式》的范式标本:《营造法式》是宋代官方下令编修的建筑典籍,是将建筑工程管理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写照,保国寺大殿诸多做法皆与《营造法式》记载一致;再次,保国寺大殿无与伦比的“人文之光”、刚柔相济的“科学节点”及朴素持续的“绿色理念”都印证了中国建筑技艺在宋代达到了顶峰;此外保国寺还具有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标准下的重要遗产价值。

22.jpg

  由于地理相近、历史相联、文化相融,中、日、韩等古代东亚诸国经过长期的交流影响,在建筑文化方面逐渐联成一体,形成了以中国木构建筑文化为基础和主导的、多样但又近似的古代东亚建筑文化交流圈。这条海上文化通道交流的主题是宗教,建筑文化的传播起初依附于宗教之上,随后独立并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最终成为古代东亚诸国共通的一条文化支脉。宁波是大运河的出海口,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港口,自古与日本交往密切,高峰期在南宋,南宋确定的五山十刹制度,对日本影响深远,日僧前来学习佛教文化,带动了建筑文化的交流,多体现在寺院布局、建筑的样式与风格、建筑材料的运用等方面。

  中国港口博物馆正在展出的“浙海扬帆——宋元浙江与海上丝路”展览在中日佛教与建筑交流等方面也做了充分的展示。展览将持续至3月31日,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前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