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上午,泉州博物馆馆长、泉州市考古队队长、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文博研究馆员、福建德化陶瓷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陈建中先生做客第五十二期“港博讲坛”,讲解《<中国德化窑>陶瓷鉴赏》。陈馆长先以德化瓷的文化溯源为这场讲座的开篇,介绍了德化瓷的烧造技艺以及文化传播。随后,用丰富的图片资料带听众领略了不同时期、种类的德化瓷风采,分析不同时代民间习俗对德化瓷文化形成的影响,..
1月15日下午,“港博讲坛”第51期邀请到了浙江省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浩先生,为我们带来《漫步浙江省博物馆》的专题讲座。浙江省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11月,初名“浙江省西湖博物馆”,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和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陈浩馆长在讲座中带领..
12月21日上午,港博讲坛第五十期邀请到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副馆长、大连市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周爱民女士,做题为《百年沧桑话大连:甲午战争篇》的讲座。周爱民研究员以旅顺军港的视角,从旅顺军港的建设、旅顺港成为北洋海军的重要军事基地,再讲到甲午战争中旅顺军港发挥的作用,条清明晰地厘清了甲午战争前,旅顺以其自古以来的扼要位置被选为北洋水师的补给基地,以及旅顺再甲午战争中..
11月9日上午,中国港口博物馆邀请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所所长姜波先生,为大家带来了题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学解读》的专题讲座。姜波所长首先从自然地理角度,阐释了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盛的原因,从季风和洋流的角度分析了海上贸易路线的形成,继而揭开了蒸汽时代之前风帆贸易的神秘面纱;其次为大家重点介绍了“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等沉船的水下..
10月30日上午,中国港口博物馆邀请了福建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栗建安研究员做客港博讲坛第48期,为我们带来题为《中国水下考古发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专题讲座。栗建安研究员将中国沿海各地考古发现的多处水下沉船遗址一一道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各处遗址概况,以及在各遗址处发现的瓷器、钱币、碇石、漆器等出水文物,并介绍了与出水瓷器有关的松溪回场窑、南安罗东窑、闽清义窑等窑址,列举出中国..
8月29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赵莉做客《港博讲坛》,作题为《风从海上来——航海与近代上海》的专题讲座。赵老师以1843年上海开埠为切入点,通过近代港口、轮船、航运等对上海城区格局、市政建设、建筑风格、港口景观、地方语言、生活风尚的影响,揭示航海与上海这座城市之间的内在关系,展现城市记忆中的航海情结。她运用详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图文,讲述了近代上海港航运业对港口贸易的促..
7月25日下午,中国港口博物馆邀请了《海帆流彩万里风——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艺术品展》策展人之一、广州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李民涌先生做客港博讲坛第46期,为我们带来题为《古代广州的对外贸易》的专题讲座。李馆长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广州作为中国对外贸易大港长盛不衰的悠久历史,并从地理环境、管理和经商经验等多方面分析了其得天独厚的外贸优势。然后李馆长运用各种数据和实物,向大家..
5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广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馆员熊昭明做客《港博讲坛》,作了题为“合浦港考古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专题讲座。熊昭明副馆长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入手,以多年学术研究和考古实践, 结合大量精致清晰的实物照片,详细介绍了涉及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合浦文物,带领大家找寻汉代合浦港的印记,分析了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产生的..
为配合今天上午刚开展的《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梦》特展,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历史顾问陈悦做客《港博讲坛》,作了题为“恰同学少年——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的故事”的专题讲座,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听讲,现场座无虚席。 船政后学堂开创了中国近代海军军官教育,驾驶班第一期是后学堂培育出的第一批海军军官,他们或曾亲历甲午海战,或曾参加清末、民国..
4月27日上午,天津博物馆历史研究部主任岳宏做客中国港口博物馆的“港博讲坛”第43期,为大家带来《倚港建城 港城相依——浅谈历史上天津港对天津城市的影响》的专题讲座。岳主任运用详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图文为大家介绍了天津的城市历史和发展进程,尤其是天津港的形成和繁盛,并运用大量实例为大家展示了天津南北文化荟萃、中西文化交汇的繁荣景象,最后引用照片和文献为现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