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精品| 捐赠展示| 藏品数据库
因为喜爱 所以常来——由浙博一项调研看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3-01-05 14:59:38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在免费开放的新形势下,面对多元化的观众群体和丰富多彩的参观需要,必须创新发展理念,把观众满意度作为博物馆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思路、新办法。

    如何让观众切实感受到来自博物馆的真诚邀约,明确观众的期待和我们工作的差距,治馆理念与实践如何让观众了解和理解,需要更多来自观众的信息。进行观众调查便是一种主动沟通方式。

  浙江省博物馆2012年度观众调查活动顺利完成。活动的丰厚收获远超我们最初的设想。2000份问卷犹如一份厚重的原始档案,记录着观众对每个问题的真实答案。本次调查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工作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宽了我们的工作思路,加快了我们工作理念的转变,促使我们易位思考观众的博物馆参观,对完善我们未来的工作目标非常有益。据观众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对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的展览持肯定态度的观众超过99%,观众对博物馆的评价是检验博物馆工作的一项重要标准,博物馆的工作能得到绝大多数观众的认同,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少数观众眼中的缺陷。如有观众留言人工讲解的收费问题,展厅的空气流通问题等都是我们下一步工作中需要考虑和改进的。以下结合观众调查的结果,就浙江省博物馆近年来如何改善展览质量及密切与公众关系等与大家做一些分享和探讨。


                             
重视科普

  博物馆的各项工作都应该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之上。但是它的科学研究成果不能仅仅体现在藏品的鉴定、管理和保护水平的提高上,还要体现在陈列展览水平和向社会发布水平的提高上。有这种情况,有的观众进博物馆参观,却有不少古字、僻字不认识,一些陈列说明过于“古董”难以理解,无奈只能“走马观花”。如,有观众提出展厅说明中的“勾践”被“误写”成“句践”。实际上,“勾”和“句”是通假字,古代并没有“勾”字。因此,从忠于原点的原则考虑,展览说明文字中是应该用“句践”没错。一些社会公众受地域、文化、职业、体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少或从来没有进入博物馆参观。前一种情况可以通过提高陈列展览的科普水平加以解决,这比较容易做到。后一种情况就要通过增加博物馆的科普“出版物”,使非正式教育机构的博物馆成为开放性的“课堂”和文化信息的“加工厂”、“集散地”。如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光碟、网站等多媒体手段,向社会公众发布一些文物藏品科研和科普研究的成果信息,使本来无法直接成为博物馆观众的社会公众能够间接成为博物馆观众,从中受到教育、感染和鼓舞。从本次观众调查的结果中发现,有31.22%观众认为增加普及性的关于展览的书籍或读物是有利于加深对展览的理解的。2011年浙江省博物馆出版的《走进浙江省博物馆系列丛书》及数字光盘,将通俗的、生动的、可视的博物馆文化资源与大众共享,在社会公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效果。浙江省博物馆作为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文化遗产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与产业化应用示范》的承担单位与示范地,依托惠世天工展览推出了数字博物馆展览系列服务。观众既可以通过浙江省博物馆官方网站访问“惠世天工” 展览专题,获得身临其境的虚拟漫游体验,也可以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免费下载安装“惠世天工”客户端软件,享受自助式语音讲解、文物360度全角度欣赏以及文物高清晰度鉴赏等服务。随着众多博物馆网站的建立和科普性的虚拟数字博物馆的出现,社会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各地博物馆的奇珍异宝,必将极大地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这应该成为我国博物馆事业战略性思考的前进方向和重要内容。
             

推陈出新

  我国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各级各类博物馆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界面的差异,他们所占有的文化资源也就千差万别。各个博物馆对发挥各自文化资源优势办好基本陈列十分珍视,这对于流动的观众群体可永葆新鲜,但对于经常的观众群体除了科研和鉴赏人员外,却容易产生“了无新意”的凝固感。这种心理定势产生后,观众将逐渐地疏远博物馆,把博物馆逐渐淡化为地标性建筑。

  浙江省博物馆借鉴国内外优秀博物馆的成功经验,一、对特定目标观众群进行常态化的调查和研究,二、对自己拥有的文化资源分类整合。因此,尝试经常地创办一些适合特定目标观众群体需要的具有较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专题性展览,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程度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浙江省博物馆推陈出新,尽可能扩大文物陈列展览中负载的信息量,既适合比较广泛的观众群体在求知、鉴赏和娱乐方面的心理需求,又能够满足博物馆经常性观众求新、求异、求美、求趣的热切期望。经过精心策划,以馆藏文物资源为基础,其他各种资源为补充,通过资源整合、提炼主题,推出了“惠世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吴越胜览——唐宋之间的东南乐国”“传神阿堵——浙江省博物馆藏人物画精品展”等数个原创性、高质量的临时展览,符合参与本次调查的50.10%的观众对展览类型的期望值。陈列展览的不断更迭,不仅吸引观众一而再再而三地走进博物馆,还培养了观众的博物馆情结,因为喜爱,所以常来。

              
借力打力

  展览是博物馆服务于社会的最直接的体现,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由于藏品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和经费资源等的局限性,就需要我们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多的层次上,实现统筹决策和通力合作,弥补社会公众与更多的文化资源之间因时空的局限而造成的阻隔与不便。比如在多个博物馆之间实施“借展”,既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异地共享,又可以大大地降低展览成本;与一批重点企业(或行业)实现“联展”,“经济搭台,文化唱戏”,面向企业,服务社会;在省区间、县市间、乡镇间组织巡展,经常造成一种导向性的舆论氛围和广泛性的轰动效应,激活广大社会组织和众多的社会细胞。以2011年度为例,浙江省博物馆共举办馆内临时展览26个,其中从省外博物馆引进5个文物精品展,国外引进4个文化艺术展。如“荆楚遗泽——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出土文物特展”“朔地恋歌——宁夏岩画特展”“名人名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枪械珍品特展”等。此外,民间收藏日渐繁荣,但绝大多数精品普通观众无缘相见。浙江省博物馆积极谋求社会服务的新途径,有效调集、整合民间收藏资源,确定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展”的办展思路,自2006年起推出了“浙江民间收藏精品走进博物馆系列特展”,让民间藏品走进博物馆与公众共享,更便于15%左右喜爱文物鉴赏的观众在短时期内能一饱眼福。2011年举办的“游心·观止——2011浙江民间典藏大展”,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样做,可以使博物馆的文化资源渗透到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更大领域,实现一批博物馆与更广泛的地域性观众群体的知识链接,促成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的网状式发散和升华。


              
利用新媒体

  21世纪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迫使博物馆已经不能局限在传统的宣传方式上了,近年来,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自媒体”化。所谓自媒体就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新闻的途径,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每一个人都可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

  网络、微博已成为自媒体时代观众参与博物馆活动的新途径,也是观众与博物馆交流的新手段。面对28.67%的观众想通过网络参与博物馆的热情,博物馆人需要重新审视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博物馆应该认识到,观众对博物馆的参与要求,已经不再限于对博物馆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而希望有更多的知情权、话语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网络对于博物馆而言不应该仅仅成为简单的“展讯通知”,而应注重双向的信息交流。比如,在展览策划前期,就利用新媒体进行展前调查,预测展览推出后的社会效益,并适度调整展陈方案。展览推出后,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及时更新活动讯息并做展中调查,通过搜集观众对展览的建议和意见,可以及时应用到下一次展览中去。此外,博物馆需要认识到观众不仅是博物馆服务产品的享受者,也是博物馆工作的支持者,不仅是文化遗产的欣赏者,也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他们有权利和义务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事务。

  当博物馆应用新媒体与公众交流时,博物馆信息发布者可以将博物馆“拟人化”,适度发布博物馆内部活动情况,即可满足公众一窥博物馆幕后的需求,也可帮助人们了解博物馆业务。博物馆应关注新媒体信息交流对象的需求,及时发布博物馆各项活动,特别是博物馆与公众交流活动的信息,让人们与博物馆工作者不仅有网络交流的机会,也有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机会,加强人际间情感纽带。博物馆在新媒体上要构建“粉丝”群体,让交流者喜爱博物馆,进而信任、支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的官方微博在较短的时间内已拥有粉丝40000余人,并且粉丝队伍正日益扩大中。适度地进行网络营销是当前博物馆人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切忌将网络作为炒作工具,为了提高关注度,而放任人们随意评说,这将可能对博物馆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造成极大损害。

  观众参观博物馆的体验已被纳入浙江省博物馆的评估体系中。研究博物馆的观众,尤其是对观众进行定期调研,对博物馆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所谓“知人心”,是博物馆了解观众心理活动的种种表现,从这些心理活动中找出博物馆工作改进的目标,减少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矛盾,密切博物馆与观众的良好关系,通过观众的反应和意见,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博物馆组织的工作情况,对博物馆自己有个明确的自我评估,看博物馆是否符合观众的要求,在哪些方面还存在观众不满意的地方。这样,有助于博物馆管理者打破从组织者自身利益出发思考问题的局限,换一个角度来寻求博物馆的发展,使决策更加合理,使博物馆的行为能得到公众的认同、理解和支持,进而完善博物馆的微观管理。如果那样,观众就会如留言中所说“因为喜爱,所以常来”。

(2012年12月26日8版)